我是那些﹐會重看多次喜歡的電影的那類人
但可別把我誤作鉄達尼式的瘋狂族
聽說那時候人人把電影看四五六遍作等閒事
偏偏我為人反高潮﹐結果這戲我半眼也沒看過
時至今天﹐這反鉄達尼熱已成為我個人的驕傲
好看的電影內涵豐富﹐往往會伴隨著觀者閱歷的增長而添加層次
作為是年電影節的閉幕作﹐賈樟柯的《世界》具備一種警世意味
人們在大世界不斷打轉﹐被動而渺小﹐所以小桃訴苦:在這兒我快變成鬼
我想拍的﹐吸引我的是一個「開放的假象」。就比如說﹐公園有一種開放的假象﹐其實公園的本質是封閉的﹐我覺得這個跟今天我們的生活之間有很大的一個寓言關係......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問題就是我們又是生活在一個開放的幻覺裏面。節錄自〈與賈樟柯對話〉
於是﹐當知道法國五月辦賈樟柯回顧影展﹐我急不及待買票打算重遊世界
可惜這次放映的版本卻被大幅度刪減至支離破碎﹐不獨多段細節給刪走了﹐而且很多場面的先後次序也作了調動﹐電影慘被整頓成一部三角戀的愛情大悲劇。
今天看過這數篇文章才恍然大悟﹐原來﹐賈導演為了配合國內的電檢標準﹐電影必需要作「重新整理」才能見天日。
猶記得三月聽賈樟柯親身說法﹐他多部電影的主題始絡如一﹐就是關注階下層的同胞經歷國內快速都市化所遭逢的狀況。他要把隱憂曝光﹐要為同胞說項。要達到目的﹐唯有把作品打進主流市場;要把作品帶入尋常百姓家﹐唯有把電影的批判性降溫。
如此看來﹐便不難理解賈樟柯以退為進的氣量和苦心。
所以呢,明天四時我還是會多看一遍完整的世界﹐算是向大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