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人類表達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但意念一經文字過濾﹐原意與表意難免產生差距。再然後﹐讀者透過文字表意試圖解碼以釋放原意﹐這樣來來回回的過程結果造就了文字的曖昧性:意念總好像沒法還原﹐言外之意卻冷不防在字裏行間出沒。
所以羅蘭巴特說:作者已死。作者是死的﹐因為只有讀者才能為文字帶來生命。
馬格列特用超寫實手法畫了一個萍果。但他說:這不是萍果。這不是萍果﹐因為它空有萍果的形態與顏色﹐但它只是一塊畫布。你不能咬它。那吃不到的藝術是什麼?
這個空間展示了兩段文字﹐一段看似詩篇﹐一段看似評論。文字是由兩位風格與閱歷迴異的女性所寫。隨文字還附上她們的聲音與圖像作品。我懷疑﹐這些聲音、圖像及空間本身﹐到底有沒有立體化了文字的本意﹐從而幫助讀者有效地理解文字背後的真實意思﹐或它們只是在干擾線聽?
也許這是一場試驗﹐試驗文字與藝術的「欺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