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pied from karden's 我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
國家要發展﹐所以二千年的三峽文化只好付諸江水流
中環要鋪路﹐所以不是(法定)文物的(公認)文物請消失讓路
星期日早上的論壇歷時三小時﹐激動的言說把整個天星事件的來龍去脈逐一交待清楚:
為了舒緩中區的大擠塞道路建設實在無可厚非﹐不過碼頭是不是非要清拆不可呢這實在值得商榷。原來技術上是有可行的保留方案﹐而且所費不會太多。其他國際大小城市也找到不少為保留文物而改變道路建設的先例。這是義務的建築師們奔走於各政府部門ABC 後所得到的答案:清拆碼頭不是技術問題。那為什么碼頭不予保留? 因為早在98年關於中區道路規劃發展咨詢期間根本沒有人留意到碼頭的命運堪虞﹐那時候的討論焦點落在不必要的大範圍填海面積這議題上﹐天星與皇后碼頭的命運淪為隱沒的炸彈﹐討論的盲點。一連串由民間發起的保護維港行動成果是海雖然不能不填﹐不過至少會較為適可而止地填。討論到此為止,維港得到有限度的保留﹐換句話說不在議論焦點的﹐而位處地圖上填海區域的碼頭即要拆掉。那時候還沒有人意識到﹐清拆碼頭變相成為了道路發展的代價。
政府不會不意識到這個代價﹐要不推土机如何起動﹐只是政府又怎會自掘發展的拌腳石呢。而且根據他們過時的標準﹐碼頭們才四十几歲﹐那怕這地方具有怎样的殖民性歷史﹐那管這是多少市民共同擁有活古蹟(無獨有偶地﹐不久前就讀到肥局長以民政事務局局長的身分公開撰民叫我們不要濫用「集體回憶」這概念的有趣文章﹐邊閱讀我邊聯想起Truman Show 裏面的有趣情節:當Truman 漸生離鄉背井的念頭﹐報章電台電視無時無刻充斥著「在家千日好」的溫馨提示) ﹐政府也把持著大道理去拆拆拆。
事實漸成定局了﹐義務的建築師們聯合一個兩個議員之力難以在「民主」的行政制度裏反動議清拆行動﹐阻止推土机的前進﹐因為缺席成規會的成員縱使缺席所有事前的研討會議到最後仍然可以輕鬆投下反對票。反對清拆的議員們被政府標籤成阻礙(短視經濟/大mall文化)發展的对頭人﹐眼中釘。學者們的研究、專業人士的建議、知識中年及青年們的吶喊在政府眼中都只是小眾。小數嘛﹐就必須要服從大多數。
下午一點多﹐論壇快結束了﹐我因為要與時間競賽前去拜訪改建前的石硤尾工廠大廈的內部的最後一面而先行離開。電梯不消一刻鐘就把我從凝重的氣氛趕往繁華熱鬧的大街。星期日的下午﹐男女老少們熙來嚷往作飯後安逸的散步﹐穿插於滿街紅紅綠綠的聖誕裝置裏。
「這些裝置是便宜的梦想﹐虛構的包裝」
我想告訴在殖膠樹前留倩影的女孩子這句話
不過我想到他們就是我們社會的大多數
大多數的泡沫意願就不便截破吧﹐即使那些意願是如何自欺欺人
這就是我們的天星事件。
每經歷過一次這样的事件社會都在進步﹐至少小眾的數目也就增加了一些。
雖然﹐代價是如此巨大。
blonde redhead - for the damaged
maybe again he will be alone
guess we're equally damaged
find your name do it all the same equally
signal when you can't breathe no more
say you were me then you could see the view
you'll know we are equally damaged
don't be a fool make it easier
you'll learn to say when signal if you can't say, "no more"
don't cross your finger
sundays will never change
they keep on coming
you'll be a freak
and I'll keep you company
伸延閱讀:
See 網絡「拯救天星」專頁(這兒有更多伸延閱讀)
中產部落打算拆中環的鐘樓....... (這兩篇文章引用了不少有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