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Gleaners (1848) by Jean-François Millet
如果不是身在韓國﹐我便會參加第十五次六四
如果不是身在巴西﹐我便會參加第二年的七一
如果不是身在約旦﹐我便會參加一二四的遊行
這樣說來過份輕巧﹐像極了政客們的砌詞
世事有無限藉口﹐因為字典裏總有「如果」
世事少不免帶著遺憾﹐因為有時身不由己
身不由己﹐是這兩年工作經驗的判詞之一
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 晚年粉彩畫的創作日增﹐他对能見度有限的暗淡光綫情有独鍾﹐酷愛夜景﹐說明了他可能出于直覺﹐試著要與依照权貴「旁觀者的觀点」布局的繪畫要求相抗衡。這種創作方式或許基于他对農民的怜憫﹐但是歐洲繪畫傳統不接受農民這样的創作主題不正預示了今日存在于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之間的絕对衝突?
如果事實真是如此﹐米勒一生的創作正好說明了﹐除非我們对現有的社會和文化階級的價值觀經過徹底的改變﹐否則這種衝突是無法解決的。約翰‧伯格(John Berger)《米勒與農民》(1976)
你們會上街嗎?
看見飯店裏掛著彩帶﹐不猶讓人蠢蠢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