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就讀五年的中學是一所紀律很嚴格﹐(所以)校園生活很乏味的修女女校。
學校的圖書館面積小﹐藏書又不豐富﹐而且圖書館館長是一個很惡的老婦。
那時候我們差不多每個學年都要三十几四十人一起去圖書館一趟﹐擠在館裏排排坐﹐就是在聽惡館長訓話﹐教導我們一些所謂「閱讀禮儀」。好些禮儀都是無聊的玩意﹐只有做「閱書記錄」這習慣管用。往後即使離開了母校﹐我也斷斷續續地﹐開一本muji小薄子也好﹐開一個電腦excel數據表也好﹐務求把過往閱書的紀錄存好。
期後什至發展至一個地步﹐會在一個數據表裏開三個活頁薄﹐把看過的書﹐電影﹐聽過的唱片都做個完備的記錄。那只要打開活頁薄﹐唱片是在那兒﹐多少錢買的都可容易翻查到﹐而且透過數據表的簡易加數功能﹐你霎眼就會清楚這麼多年來買落數百張唱片所耗費的總和﹐真是一目了然。
只是﹐薄子如兒時記憶會給丟棄在家裏某角﹐數據表也會跟隨著電腦病毒給洗刷掉﹐所以過去的記錄到現在統統都化為烏有了。
幸而互聯網絡提供的免費資源與空間解決了這個困惱的局面。豆瓣這個平台除可作為我個人閱讀紀錄外﹐最厲害之處是你還可以跟別人交換記錄:看別人看過什麼﹐看後又有沒有寫什麼。藉此還可望廣結不同城市的書迷影痴呢。真好。